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器官,然而,耳部疾病却常常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听力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道,全世界有4.66亿人患听力损失,其中儿童3400万人。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达80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增聋儿3万余名。提高公众对听力健康的重视,普及听力保健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听力损失的发生意义重大。

听力损失的早期信号
· 听不清别人说话,尤其在嘈杂环境中。
· 经常要求他人重复说话。
· 将电视或收音机音量调得过高。
· 耳鸣或耳部有异响。
· 对高频声音(如门铃、电话铃声)不敏感。
· 出现耳鸣或耳痛。
伤耳的常见行为
· 长时间使用耳机。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或其他音频内容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伤耳行为之一。使用耳机时,音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听力损伤。专家建议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
· 暴露于噪音或强音环境下。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噪声源,如交通噪声、娱乐场所的高分贝音乐等。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如音乐会、夜店或建筑工地,可能会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特别是在使用耳机的同时处于噪声环境中,听力损伤的风险会更高。
· 频繁用棉签、挖耳勺掏耳易损伤耳道皮肤。家长或儿童青少年自己使用尖锐或不洁的工具清理耳垢,可能会不小心刺伤耳道或鼓膜,导致感染或听力下降。正确的耳部清洁方法是使用柔软的棉签或专用的耳垢清洁产品。
· 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剂、解热镇痛药等,具有耳毒性,可能引起听力下降。如果儿童青少年因病需要使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并密切关注是否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 遗传性听力损失。新生儿耳聋大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对于有家族史的家庭,应特别注意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保护听力的行为
· 减少耳机使用和噪声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特别是在使用耳机时。
· 正确清洁耳部:使用安全的方法清洁耳部,避免使用尖锐工具。
· 避免耳朵进水:耳朵进水时,可以尝试单脚跳,同时把头偏向进水的一侧,用手轻轻拉耳廓,水就会自己流出来,不要用棉签乱捅,以免损伤耳道。
· 不要捏紧鼻子用力擤鼻涕: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 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注意观察听力变化。
· 积极治疗耳部疾病:如患有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等耳部疾病,要及时治疗。
· 定期听力检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听力问题。
· 保持健康规律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均衡饮食(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素食品),摄取足够的营养素,保持良好睡眠,有助于维持耳的正常功能。
部分资料来源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