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天地>>自主学习>>正文

让每个好素材都成为写作的种子

时间:2016年11月15日 00:00    作者:张春华    点击:

张春华,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天一中学副校长。

名师出题

刷朋友圈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认为朋友圈是虚拟世界,应进行抵制,鲁迅先生却有一句话发人深省:“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生活在怎样的“圈子”里,你在“圈子”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可能决定你人生的高度和价值。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让每个好素材都成为写作的种子

■江苏省天一中学 张春华

一位同事让我与他读四年级的孩子交流如何写作文,谁知小家伙和我说:“写作文其实很简单。”我问他:“写作文怎么会很简单呢?”他说:“只要写好一件事就可以了。”我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讲给我听一听?”于是他说:

“老师让我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写的是'择韭菜’,择韭菜虽然简单却不能大意;老师布置我写'一件有启发的事’,我写的是'择韭菜’,奶奶择韭菜时故意让着我,但是我觉得做事要靠自己;老师让我写'令人感动的瞬间’,我写的还是'择韭菜’,奶奶看我把不好看的韭菜丢弃了,就跟我讲她过去的艰苦生活,感动时落了泪,却说是韭菜辣了眼睛。就凭这个'择韭菜’,我写的作文已经好几次被老师表扬了。你说写作文是不是很简单呢?”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幼稚?但是仔细想想,倒确实有几分道理,写作文其实真的就是这么回事:选取一个好素材,编织一个好故事。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太单调,身处“两点一线”,没有那么多丰富的经历,所以一到写作文就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焦虑中无法自拔。这位小同学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好素材便可以成就一篇好作文的诀窍。其实,生活中随处都有像“择韭菜”这样的好素材,关键是要对它们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根据题旨巧妙地选取好角度和好立意。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发现每一个好素材的价值,让它们成为写作的种子,它们就能生根发芽,长出枝叶,开出鲜艳的花儿。

好素材长的啥模样

素材是写作的“酵母”,是决定作文高下的关键,同学们应把素材的积累、梳理、建构作为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路径。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素材积累,才能从芜杂的真实生活中提炼出写作的立意,写出真实生活体验下的真情实感;议论文要尽量规避别人已经用烂的素材,同时积累适合自己的新鲜素材,从阅读和个人的生活圈子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事例和观点;生活化散文更要注重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亲身经历的点滴小事中找寻找写作“酵母”,培育写作的种子。

什么样的素材才是写作的好种子呢?好素材如一块璞玉,看似平淡无奇,却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有眼光的人方能发现璞玉的价值连城。好素材具有精巧的雏形,小事中往往潜藏着巧妙构思的“机关”,它能让你衍生出对生命、责任、成长、选择等深层次话题的思考;好素材如一张蓄势待发的弓,蕴藉着无穷的张力,一旦打开思辨的空间,就能承载着你驰骋到无尽的远方,忧与爱、拒绝平庸、青春不朽、得与失、进与退、远与近、快与慢、雅与俗、巧与拙的辩证哲思都藏在你审视的眼光背后;好素材犹如多愁善感的诗人,蕴藏着个性化的情愫,能激发你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友爱、愧疚、遗憾、渴望等万般情怀都涤荡胸中。好素材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热点话题,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冲动。好素材将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成长紧密结合,在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中促进心智成长。

校园生活视野相对于社会的万花筒是显得狭窄了,但任何一种生活,只要留意,都能发现具有特色的细节和不同的内涵。生活素材不仅仅限于生活,还要打通生活与阅读的脉络,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体看丰富,将它们看透融通,不要把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完全割裂开来。史铁生地坛的生活范围并不宽广,也不丰富,但是他能从地坛的衰败中读出野草荒藤的自在坦荡,读出小昆虫、蝉蜕、露水、草木的竞相生长;他能读出对时间、对死亡的真切感悟。他也是在这个园子里,读懂了母亲的痛苦、自己的愧疚和奋发,读出了宿命之外的救赎。这个“地坛”就是史铁生创作的最好素材,不仅成全了他对生命的感悟,也成全了他的写作。

怎样把好素材变成好种子

大家都看过捏糖人吧?师傅随便揪一把糖泥,在你面前一吹:“想要捏个什么?”似乎他无所不能。小小的一块糖泥为什么能在师傅的手里幻化成千变万化的造型?因为在他心里,不仅有十二生肖的原型,还有根据现场情形应变、拿捏的功夫。作文素材其实不也是一块糖泥吗?关键看你朝哪里使劲!

修炼从朴拙素材巧立意的写作智慧。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宋代有个李秀才,女儿能说善写,远近闻名。有人路上拾到一枚铜钱,上面依稀刻着“开元”二字。李秀才的女儿恰巧经过,拾钱人就对她说:“你能以这个破钱为题作一首诗吗?”女孩接过铜钱,略一沉思,吟诵一首《拾得破钱诗》:“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聪明的女孩运用联想,由实转虚,把“破铜钱”的立意陡然一转,超越了一般人就钱论钱的思维,挖掘了事物蕴含的深刻思想。

努力从日常事物思辨出新的写作智慧。作文不同凡响,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前人向前一步,站高一尺。如玻璃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玻璃容易破碎也是大家熟悉的特点。如果就“玻璃”这个素材,与“幸福”题旨联系起来,该如何立意出新呢?有同学就写道:有时候,幸福就像玻璃,稍微不注意呵护,就容易摔得支离破碎。另一个同学则换个角度辩证地生发出新意:有时候,幸福就像玻璃,稍微调整一下角度,就能发现它光芒四射。同样的素材,用思辨的眼光,就能从不同角度立意,站在一般人的视野之外,发人之所未发。

积极建构“一材多用”的写作“范式”。“一材多用”是同学们积累素材、整合写作的捷径。“一材”之所以能够多用,源于素材自身的丰富性,又基于同学们解读素材的可能性。“择韭菜”就是“一材多用”的范例,将生活的积累和思考内化为成熟的写作智慧。历史素材为什么频频走进高考作文?就在于其蕴含着素材变化的丰富性和无限可能性。对于埋头于题海的莘莘学子来说,这是一个无尽的宝库。但我并不倡导同学们频繁借用历史素材,而是要学习如何从大家熟知的素材中找到自己写作的“套路”。

化用素材要聚焦核心立意。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虽然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但是素材的核心立意往往只有一两个。如果脱离靶心,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写作时要考虑手头的素材与作文要求的关系,不要贪图省事,要善于转换,智慧变通,在写作时贴切地组合,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文点评

老王的朋友圈

■江苏省天一中学 邵丛余

老王是公司的保安,马上快到退休的年龄了。每天早晨他都是第一个上班,他在微笑中向每位意气风发踏进公司大门的员工说一声“早上好”,但那些步履匆匆的年轻人几乎从不回应。刚来的小王很不理解。

有一天,小王终于忍不住了:“老爷子,您这每天起早贪黑的,图个啥呢?您这么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可有人理您吗?咱就一保安,只要看好门就得了,别人和咱有啥关系呀?”老王弯下腰捋了捋被过往的人踩皱了的地毯,回过头说:“瞎说,咋和咱没关系呢?俺不光是一个保安,俺也是这公司的员工呀!做好俺的工作,也是为公司做贡献!俺也算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咧!”小王听了不屑地笑笑,低头刷起了朋友圈。

过年了,公司召开年会,老王作为优秀员工上台发言。他激动地在台上发表起了自己的“基石”论:“俺就想,俺尽力做好了,大家也就好了,公司也就好了!”发言结束,台下只传来礼节性的零星掌声,白领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专注地刷着朋友圈。

一天,老王跑过来问小王:“小子,俺瞅你整天低着个头,整啥呢?”小王笑了:“老爷子,您看,这叫朋友圈,可以分享信息,见世面,我圈里有很多朋友呢。您看,每天都有人给我点赞。”老王一愣:“啥?朋友都给圈这里头来了?这啥道理?俺瞅瞅!”看着看着,老王的眼眶湿润了,小王好奇,凑近一看,是一则新闻——“8岁女孩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小王又笑了:“老爷子,这种新闻现在可多了,就算不是骗人的,和咱也没啥关系。你看人家,在青海哩,离咱远着呢。”老王没有说话,默默走开了。

过了一天,老王拿着一个袋子走到小王面前:“小子,这是俺做保安省下来的钱,俺也不会捐,你帮俺捐了吧。”小王心头一怔:“大爷您要捐给谁啊?”老王说:“就捐给你那朋友圈里的小女孩。”小王接过袋子,隐约看见里面花花绿绿的纸币,有100的,50的,还有10元的……

年末,老王退休回老家了,公司接到了一封来自青海的感谢信,于是公司领导决定请老王再回来做一次发言。老王站上台,挠了挠头:“俺也不会说啥,听说最近的年轻人都在玩朋友圈,俺就想啊,年轻人的东西俺学不会,但俺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个公司,这个社会,都和俺有关系。俺这个基石做好了,整栋大厦就都好了!”

这次,台下掌声雷动。很多白领默默地记下了这段话,发到朋友圈,自己点了个赞。

【简评】

如今,朋友圈已成为像吃饭走路一样常见的社交方式,保安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这些素材的价值,并把它“移植”到作文中呢?当我们遇到这些生活中的新鲜素材时,不妨继续向深处找寻,“朋友圈”内、“保安”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丰富而鲜活的故事,站立着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把这些活素材、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就能做到“我手写我心”。

关闭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版权所有    电话:0431-88499352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3059号  吉ICP备060029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