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校也只有以教科研为先导,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我校确立教育科研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服务的工作方向,围绕“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品位”这一总体思路,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和“特色创建”这两个中心工作,着力提升学校教科研整体水平,力促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科研制度日臻完善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形成由校长亲自负责,以副校长、科研主任、教研组长为骨干,辐射全体教师的科研组织网络,构成教科研室、科研组、课题负责人三级管理体系,重点抓培训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以及信息和资料的管理,为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制度。建立了课题申报制度;完善了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重要依据;建立了学校科研经费专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建立了科研交流制度,以科研报告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定期聘请省、市两级教科研专家指导参与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科研的层次与质量。
教科研工作的三个抓手
我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路,坚持把教科研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落实到课题研究、各类竞赛活动、教研与科研结合“三个抓手”上。
课题研究常抓不放。以省级课题为统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以市级课题为先导,促进学校特色建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以区级课题做引路,落实课堂改革,形成有效教学价值观。以校内课题抓落实,鼓励小课题研究,学校积极提倡“研究身边的问题,解决身边的问题”,开发校本课程,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的发展,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教师研究意识。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水平,学校建立了教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开展对科研课题进行申报、论证开题、研究过程指导、中期检查、组织结题答辩等工作。我校学校课题研究已经结题的19项,通过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7 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规划课题5项。
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和实验室。我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叙述、讨论、确定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力求“教研一体化”。同课异构、教学岗位练功、优质课大赛皆是“教研一体化”实践中的典型。
积极组织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论文、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交流、以赛促进步。由崔贞姬校长首次提出的案例教学法,在政治、历史两个教研组立项研究,形成《初中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体系及运行模式》成果报告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教研平台效应显著
为更好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学校以《教海拾贝》为载体,构建阅读品享、教改课堂、名家讲座、参观考察等四个版块。
阅读品享:老师们潜心读书,丰富内涵,促进发展。学校每学期投入资金购置大量图书;开展团队读书汇报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共享,帮助教师提升人生品位,提高专业品质。
教改课堂:“滋兰杯”是展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窗口,也是吉林省教育的一面旗帜,每年吸引几前来学习观摩,许多老师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华丽转身”;“春熙杯”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学校坚持“教研一体化”,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共同研讨看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名家讲座:学校每学期都要聘请教育界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坚持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注重实效、内容丰富、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教师良好心态,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做幸福的有思想的业务能力强的老师。
参观考察:
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组织教师观摩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促进本学科教学的发展,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后的研讨交流,力图将学习考察活动效益最大化。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回顾过去,在学校科研工作上,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一种起步,一种开端。面向未来,我们将倡导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开拓教育科研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群策群力,在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科学指导下,用科研为吉大附中走向中华名校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