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美术(一~九年级)简介
一、主编介绍
《艺术·美术》
(七~九年级)
主编:胡知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参与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工作。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美术教材副主编;主持“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百年美术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主持上海市教委“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出版专著《全球视野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与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汇编·清末卷(美术、手工、家事)》。
《艺术·美术》
(一~六年级)
主编:刘冬辉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长期从事美术课程和教材研究,自1986年起,参与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幼儿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培智学校、聋校、盲校、体育运动学校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先后担任作者、责任编辑、副主编、主编。2019年主编的《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必修 美术鉴赏》(人教版)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二、教科书介绍
(一)主要特点
新版教科书呈现如下特点。
1.以重要观念统整教学内容,以大单元建构教科书框架
美术教科书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进一步以主要观念统整学习内容,以大单元优化内容组织形式。每册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建立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并增设一个单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强化实践性要求。
2.以社会人文主题为明线,以知识技能为暗线
美术教科书将自然、社会、科技、人文主题设计为“明线”,将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设计为“暗线”,二者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为了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内容,教科书特将纷繁复杂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结构化为任务群的表现形式。每册的单元间以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相连接,体现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所有的册次又构成一个整体,既体现着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递进与螺旋上升,又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洞察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世界观所起的作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保持美术学科特色是本教科书的重要特点。无论是低学段的造型游戏,还是高学段的美术课程,教科书一直保持以美术的方式认识周遭事物。所以在美术技能和美术语言方面特意规划了中国画、手绘线条、泥塑、剪纸等主线,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必备的基础技能,为进阶学习打下基础。
3.逆向设计“评估依据”,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美术教科书将学习内容、课堂教学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学业质量标准紧密结合。每个单元采取不同以往的“逆向设计”法,在单元初始即设置“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以评价先行的方法,强调本单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最终能够理解什么;每个单元结尾的“单元自评要点”,是“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的具体化,是实现过程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抓手,便于实现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自评。“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和“单元自评要点”力求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强化教科书评价功能。
4.合理配置图文要素,彰显艺术特色
图像化思维是美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以图为主、以图释义、图文并茂是美术教科书的主要特点。美术教科书中的插图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插图本身就是教学内容。所以除直观、形象、美化版面等作用外,插图还承载着表现美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为了使插图形式符合教学内容,美术教科书特意将过去的实拍步骤图改为线描作品,以实现线描作品欣赏、步骤学习、美化版面、统一风格等多方面目的,一举多得。此外,为了保证教科书的经典性,教学用步骤图和示意图多请名家绘制以确保其科学性、审美性。
为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教科书版面设计做了整体规划,合理配置了各种图文要素,精心设计了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版式风格,体现色彩、构图、影像等元素的视觉美感。为了符合学生阅读习惯,教科书版面从趣味性出发,色彩力求丰富而又和谐统一,图文搭配力求活泼而又疏朗大气,并且充分考虑美术学科特色,在各类艺术图片、戏剧表演、影像视频、文字表述等方面均体现较强的艺术品位和健康的审美要求。
(二)编写思路
1.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主题教育,凸显以美育人
教科书落实党的二十大各方面要求,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系统梳理传统书画、民间非遗、工艺作品脉络,展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力求革命文化在教科书中总体布局科学有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在提升学生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融入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就的美术作品,增加科技建设成就、新农村建设成就等方面内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做一做等方式,体会和表现对新时代新成就的理解。
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祖国”,通过“红星闪闪”“时光记忆”“山河新貌”“星辰大海”四课的任务驱动,让学生了解红五星象征正义与光明;欣赏反映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先辈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努力奋斗的美术作品;了解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开展为革命先烈设计制作勋章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解“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和建设者创造的”道理。
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族瑰宝——古代青铜艺术”,通过“青铜饕餮”“三星堆遐想”“青铜蕴巧思”三课任务驱动,让学生欣赏、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材料与工艺、用途与功能等,体会中国古代匠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解“青铜器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发达的标志”。
九年级上册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第1课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欣赏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知道不同国度,不同的气候环境、历史发展会生成不同的世界遗产类型。第2课介绍故宫这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引导学生了解其布局与结构特点,并进行欣赏评述活动,潜移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注重素养导向,强调生活逻辑,践行知行合一
教科书强调“ 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任务迁移,提升核心素养”。以社会、自然、科技、人文主题为明线设计单元名称与单课题目,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教学。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暗线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以暖性的人文主题包裹理性的知识技能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美术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教科书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作了具体安排。如:六年级上册通过写生、摄影等方式记录家乡的美景,并为家乡的环境美化献计献策;六年级下册通过设计生活用品、制作艺术作品等来装点、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九年级上册通过寻访古建筑或古城镇考察,制作文创产品宣传古建筑的价值;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保护海洋——创意表现环保”,通过“蔚蓝的梦”“遨游海洋”“快乐时光”三课任务驱动,让学生了解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并通过绘制宣传画、用废旧材料制作装置艺术、举行海洋环保主题的灯光秀,以此提高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理解“美术可用来宣传环境保护,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3.强调问题导向,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以用带学
为了实现美术学科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结合,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掘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素材,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体体现为,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大情境,情境中生发基本问题,基本问题又分解为每课的小问题,时刻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用带学。
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空旅行——交通工具设计”教学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拥有量已居世界第一。交通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但也带来道路拥堵和污染等问题。目前,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大型无人机等交通工具已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未来交通工具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又会有哪些新功能出现呢?第1课“创意自行车”的单课情境为:向往外面的世界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骑行爱好者不仅将自行车作为他们探索世界的交通工具,也将其视为对低碳、绿色、环保的表达。你能为他们设计一款独特的自行车,助力他们探索世界吗?第2课“未来交通”的单课情境为:我们都曾幻想驾驶会变形的汽车,冲上云霄或遨游海底。关于交通工具你有哪些奇思妙想?第3课“星际旅行”的单课情境为:随着航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许多科幻故事中的想象变成了现实,我们熟悉的汽车、高铁、飞机、轮船在星际时代会有怎样的演进?交通工具会变成什么样呢?
4.遵循美术学习规律,内化与外化结合,注重创意实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为欣赏和创作两类。前者以提升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内化知识;后者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强调形成创意,并注重活动的功能性。教科书强调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通过一系列造型表现领域的外化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四个单元分别为“童年生活——美术作品欣赏”“我和家人——学画人物画”“爱集体 爱劳动——传承中华美德”“走进儿童剧——表演儿童剧”。第一单元以欣赏评述为主,通过欣赏不同时期反映儿童生活主题的美术作品,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第二单元为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由表现心中所感所想,并以线描、色彩画、泥塑等表达媒介,激发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单元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其中第3课先引导学生欣赏民间剪纸的主题、题材、表现形式,领会民间剪纸独有的构图和思维方式,然后学习剪纸的基本技能,内化与外化结合发挥学生的艺术创意实践能力。
5.突出课程综合,强调综合学习,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教科书在保持美术学科特性基础上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在课程综合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学科内部“欣赏·评述”活动、“造型·表现”活动、“设计·应用”活动的综合;第二,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如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影视、体育、舞蹈等学科的联系与综合;第三,采用的学习方式以探究为主,多种方法相结合。
例如,前面提到的三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主题分别为“儿童生活”“我和家人”“爱集体爱劳动”和“我们的舞台”。四个单元内容逐步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爱家人,再到关爱集体,最后一个单元以跨学科的舞台美术与舞台表演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发挥作用。四个单元美术知识与技能依次为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方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和家人、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劳动的情景、用剪纸的技艺表现劳动场面、用手工的方法制作舞台道具。
6.紧扣学业质量标准,优化评价功能,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紧密结合,并以逆向设计法在每单元开篇设计“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栏目,便于明确教学目标,在单元末尾设计与之对应的“单元自评要点”栏目便于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或自评。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汉字传情——书法篆刻赏析”的“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
● 了解中国汉字演变的过程。
● 欣赏书法与篆刻的线条、笔法、章法和美感特点。
● 理解“由汉字产生的书法和篆刻,在中国古代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又有很高的审美性”。
单元末尾的“单元自评要点”为:
● 能简要说出汉字和书法、篆刻的联系。
● 能以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对相关作品进行评述,并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体会。
● 能说出篆刻在古代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
(三)编写体例
教科书一直保持以美术的方式认识周遭的事物,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技能与必备品格,为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将自然、社会、科技、人文主题设计为“明线”,将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设计为“暗线”,二者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为了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内容,教科书将纷繁复杂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结构化为任务群的表现形式。每册的单元间以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相连接,体现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所有的册次又构成一个整体,既体现着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递进与螺旋上升,又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洞察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起的作用。
1.编排方式
以大概念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单元教学为框架,强调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单元大概念。具体采取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为主题归类,并结合美术知识技能提炼大概念。依据主题设计教学情境,将大概念融入在真实或者虚构的教学情境中,并产生基本问题,将基本问题分解为三个小问题,随即构成三课教学内容。三课可以是并列关系,合并解决基本问题;也可以是递进关系,逐步深入核心,解决基本问题。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陶器世界——彩陶艺术欣赏”,属于“欣赏·评述”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水火土的猜想”“陶器上的纹样”“母亲河的彩陶”三课的任务,欣赏我国古代陶器艺术,了解我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和纹样特点,感受陶器的粗犷、质朴之美。
为了配合任务驱动学习,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前设置了“基本问题”“单元情境”和“单元导读”,每一课前还设置了“本课情境”。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饮食健康——将数据可视化”,其“基本问题”是“如何调整饮食促进身体健康,并让统计数据可视化?”其“单元情境”是“健康的饮食能让我们身体强壮,你的饮食健康吗?你知道如何搭配健康的饮食吗?你能收集饮食健康的相关数据,并设计成可视化的创意统计图吗?”本单元第1课“健康数据图像化”的“本课情境”为“如何以图画的形式表现班级同学的健康状况?”第2课“食物成分形象化”的“本课情境”为“不同的食物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营养物质,动物和植物提供的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很广泛。你能用图形直观地表现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吗?”第3课“营养搭配可视化”的“本课情境”为“爸爸妈妈每天都为我们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能学做一名家庭营养师,用食物卡片的形式让一家人的营养搭配更加均衡吗?”
总之,以单元形式组合教科书内容,突出任务驱动学习的编写方式,便于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2.栏目特色
教科书以单元组织内容,每个单元分为二到四课不等。单元以跨页构成的单元页开始,单元页包括:单元题目、基本问题、单元情境、单元导读、关键词、单元目标与评估依据。单课页包括:单课名称、本课情境、课文、活动或任务、小栏目、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等,单元末尾有单元自评要点。
三、部分配套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纸数融合资源,含教学课例、教材音频、同步视频、图文拓展、学科工具等)
2.课标电子版、教材电子版、课标解读、教材介绍、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微课(数字资源,登录人教网免费获取)
3.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数字资源,登录人教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