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学校的实力就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实力,吉大附中这所充满活力的学校,能持续跨越发展,能享有很高的社会盛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认识到,“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吉大附中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团队成长,共同进步”,其内涵为打造教师队伍,培养领军人物。长期以来吉大附中一直坚持名师建设工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自教师的不断发展,而教师发展离不开培训,培训的关键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的培训导向,实际的培训目标和高质量的培训效果,激发了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热情。
为此学校努力创建适合教师的培训体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不拘一格的培训方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其主要做法是不惜重金,经常“走出去考察,更多“请进来讲学”。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近年来请进国内外知名人士、学者近百名,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到学校讲学,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德尔米德先生、中科院院士邹广田博士、加拿大温哥华学院院长莫非、新加坡立化中学校长谭德明、台湾著名学者林安梧、高震东、北京教育部华国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孙正聿、王惠岩、陈秉公等多次到学校讲学,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人大附中副校长翟小宁也曾应邀到学校做示范课,专家教授的讲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知识结构水平。
学校先后邀请国内知名学科专家:北京师大教育学院博导、英国教育哲学协会国际会员肖川教授、北师大博士张树东、上海华东师大商友敬教授、上海教育学院陈钟梁教授、北京孙维刚教育研究会理事高贤明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志远教授,全国特级教师、北京朝阳区教研室主任杨雄生教授以及孙维刚老师的夫人和关门弟子李红、张菁等二十几位学者和一线的任课教师到校讲学做观摩研讨课。学校的学科培训中,要求以学科为单位,每学期每个教研组邀请4—5次本学科本专业学者做讲座,并且此项工作纳入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条件之一。东北师大、吉林大学等大专院校的知名学者经常到学校指导讲学。
在校长的带领下,教师到上海、苏州、海南、深圳、广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九国等地教育考察,德国洪堡大学、文理学院,新加坡中正中学、国立大学,香港玛利亚中学,深圳大学附中、深圳中学,上海七宝中学、华师大第二附中,海南中学,广州第六中学、一0九中学,大连枫叶学校等国内外的几十所学校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探索的精神。
学校先后组织老师们到上海参加上海市第二期课改研讨会,并两次组织教师到北京22中孙维刚生前所在学校学习,同时到北京八中、北京十一中学学习;06年班主任老师到沈阳育才中学学习,全体老师到魏书生所在盘锦实验中学学习。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品位的升华,教育目标的高远,教育思路的开阔,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的整体层次得到了提高都得益于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努力建设一支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校长一直鼓励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学历学习,学校现已有130多名教师修完研究生课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双能双强"学生的中坚。
三、构建自培模式,注重自我培养和自我超越。
1、教师专业制定发展目标和自我发展规划。
全校达成共识,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而作为每个岗位定位的教师,都有针对性的确定自己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和提高。对名教师,100多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同样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所有教师都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迈进。
2、养成每学期研读(一至二本书)的习惯。
读书是每个人的生存需求,作为教师更是职业所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老师的读书热情不断高涨,读书的热点是:1)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科研方法类书;3)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强指导作用的书,如《说课艺术》;4)新课程教育理念方面的书;5)新课程改革涉及到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方面的书;6)新课程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方面的书。有的老师还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学校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氛围,读书让教师的生活更丰富,品位更高雅。
3、养成每日必读(培训晨报)的习惯。
为了方便老师的学习,每天学校都下发教务培训晨报,已经坚持了十余年。老师们不但欢迎,而且养成了每天必读的习惯。学校下发的学习资料,每周最少有5篇,特点是篇幅小,形式活,内容新,信息容量大,实用性、可行性强。这也是我校教师培训的一个特色。有句古话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了还贵在坚持。如果有一天没有发资料,老师们会感到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任务是先取学习资料的。
4、养成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的习惯。
学校教师队伍人才辈出,名师也吸引着身边的教师汲取营养,学校规定教师基本做到每周同年级同学科最少听课2次,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增进交流,共同提高。
三、举办各类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让教师经受锻炼。
1、开展“示范课”“引领课”“活动。滋兰杯”教学公开课活动,每年一届,届时邀请省市区教育领导以及省内外同行参加。
2、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种评优课、创新课、研讨课。
3、集体备课成为实际意义的集体研讨。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
5、定期召开教育年会。
培训教师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更加艰巨,只要我们有超前意识,有长远的目标,有可行的计划,有求实的作风,就一定能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教师队伍。
(供稿:教师培训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