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滋兰杯”教学展示活动始于2006年11月,“滋兰”取自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滋”有培育、栽种之意,“兰”指兰草,常用来喻为君子。所以“滋兰”的字面意思是栽种春兰,寓意培养美好品质的人才。吉林大学附属中学人以“滋兰”自勉,孜孜以求、广育英才。
木铎金声育桃李,滋兰树蕙写华章。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示“双新”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阵地的先锋作用,带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校于2024年11月11日举办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第十三届“滋兰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本届“滋兰杯”教学展示活动的主题是“双新视域下的新课堂”。本次活动致力于构建“新时代·双主体·本源教育”育人体系,力求创设“新样态、新生机、新活力”课堂教学氛围,“让学习真正发生”。
语文学科展示了两节精品课,分别是殷启月老师的《走进小说》和刘美玲老师的《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两节课都巧妙融合了“双新课堂”理念,展示了新样态的课堂,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彰显经典的时代价值。
绘“色”于文,析情入理
殷启月老师以“抓住颜色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为线索,引领学生穿梭于文字与色彩交织的奇妙世界,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文字的丰富内涵,读出经典文本背后的深邃主旨。
殷老师首先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品味《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小说直接表现色彩的词语,挖掘其在小说中的意蕴。同学们积极探讨,踊跃发言,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间接表现色彩的词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整合材料,深入体会表现相同色彩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意蕴、使用同色调词语表现文章意蕴等内容,并引领学生关注这些词语的文化差异,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殷老师采用了分组研读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同学更直观地感受色彩的魅力,她还引入了电影文学中色彩的运用,让学生开阔了眼界。课堂上,同学们学以致用,抓住颜色进行了精彩的片段创作,为课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这堂课是新课程“双主体”教学的范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共研共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坚守语文本真,寻找课堂突破
刘美玲老师精心设计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旨在通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幻的故事情节。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快速默读、比较阅读、探究赏读、创意表达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巧妙运用默读法、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上课初始,刘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她以两首小诗为引子,让学生猜测诗中所描绘的主人公,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她让学生在快速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理清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经过,概述故事内容,并借助鱼骨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刘老师特别设置了比较阅读环节。她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角色的形象、气势以及斗法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比影视作品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刘老师还设计了阅读表格,让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次变化斗法,朗读关键语句,评价变化的特点,并圈画相关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析描写效果,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最后是探究赏读环节,刘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孙悟空的个人档案,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从而深化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说书、插画、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奇幻故事中的趣味,进一步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文学之美,激发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向往。
“滋兰杯”语文公开课不仅是一次教学的展示与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无限可能与希望,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在文学的星空下,在“滋兰”的滋养中,每一个热爱语文的人都能绽放自己的光芒。
本次“滋兰杯”活动不只是教学展示,更是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教育理念与成果的集中呈现。我们致力于“新优质学校”建设,秉持初心推进“重铸辉煌,迈向复兴”。我们将以“滋兰杯”活动为契机,不断探索与实践,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基础教育贡献力量。分享先进理念、构建有效模式、交流育人经验,助力区域内学校提升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我们坚信,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全体教师会通过不懈努力,共同书写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