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树蕙初心,成滋兰盛事
——吉大附中第11届“滋兰杯”之语文教学活动记
10月30日上午,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第十一届“滋兰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隆重举行。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宋胜杰副主任、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程明喜副主任、长春市教研室孔瑞副主任、吉林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李明霞副主任、吉林省语文学科教研员张后安老师、长春市教研员潘丽老师、朝阳区教研员王德强、王淑华、王丹老师莅临了此次活动,来自省外的宁夏、内蒙以及省内的延吉、白城、白山、抚松、四平、辽源、公主岭、吉林、长春等各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前来观摩了课堂教学展示,会场高朋满座。
语文组组长高路老师介绍授课教师,语文盛会拉开帷幕。
初三语文组才景辉老师讲授内容为考场作文讲评,才老师剖情理以达意,析文辞以致美,旨在呈现“家常课”的味道,以一篇学生作文为例,以《文心雕龙》理论为评价准则,师生同评共议,既指出学生“为文造情”的弊端,又引领学生体味“理定、情动、文成、辞发”。整堂课,师生互动,质朴本真,在才老师精当的点拨下,学生对于写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才老师真诚、真实的语文课堂打动了所有参会者,真情的掌声响彻礼堂。
初一语文组白天老师的阅读课《猫》教学构思精巧、课堂互动精彩。白老师以94年前读者写给郑振铎的信件导入,教学过程中层层设疑,逐层深入,引领学生拨开迷雾挖掘深意,由读文到读人,带给与会者深深地思索。白老师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猫的身份讲述经历、诉说疑惑,让学生自然融入文本、真切体验情感,独具匠心。整堂课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令听课者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相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本,回归语文本真,讲者入境,听者深思,显语文之真意,去浮世之虚夸。
会后,在语文组组长高路老师组织下,省、市、区教研员与我校及兄弟校语文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
吉林省教育学院宋胜杰主任给予了才景辉老师的课高度的评价:“用心上课”,“人课合一”,认为这堂课学生收获巨大:收获了尊严——从“老才”到“先生”的称呼变化可知;收获了精神的成长——学生从关注小我到走向大我;收获了文字的质量——对文字的品析斟酌提升了学生表达的能力;收获了思维——作文的整个构思、行文过程都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吉林省语文教研员张后安老师也对才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肯定,说“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教学定位很重要。才老师以《文心雕龙》中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确立为文标准,再到评价学生作文,强调写作文的落脚点是“人”。
长春市教研员潘丽老师认为白天老师上了一堂特别精彩的课,是实践素养落地的成功示范,白老师的课两大亮点:一是深入文本,抓住“别处”、“东西”等词语,挖掘人的态度与情感;二是情境创设,以猫的身份去体味文本,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是成功的引领与示范。
三位专家高水准的点评让与会语文同仁受益匪浅,大家记录不止,思考不止;专家们不吝赐教,使得语文组同仁有了新的动力、新的提升!
高路老师最后总结,她引用宋主任创作的诗句“满街都是寻找希望的人,人人都把脚步交给未来”,表达吉大附中语文老师的心声,努力做有高度、有深度、踏踏实实教学的语文人!我们都是寻找方法、寻找希望的人,人人都把脚步交给未来!不负期望,开创未来!
吉大附中语文组教师评课摘选:
把握“做人”与“作文”的度
——观摩“滋兰杯”才景辉作文课有感
郭淑琴
私下里,学生们更愿意叫才景辉老师“老才”,许是真心、自然没有距离之感吧。
私下里,老师们更愿意叫才景辉老师“才子”,确是真心、赏识没有违和之感吧。
“才子”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书法、朗诵、写作,样样出色。
“才子”有个性的为人操守:正直、质朴、深沉、倔强,常常把自己雪藏。
我推重“才子”源于他对传统语文教学风格的坚守。
从当今语文教学来看,高科技电教手段层出不穷,但“才子”更看重“字传”“言传”“文传”。他的课堂常常是一黑板书法展览式精美的板书;常常是一字一词一句地反复诵读咀嚼,剖情入理,语出惊人;常常是一名家名篇的课文立马成为写作的范文。甚至专家来听课的大机会,他也不求“高大全”,只讲课《最后一课》的结尾。
“才子”重积累,积累作业几乎是他语文作业的全部;“才子”重写作,一篇作文常常让学生评改上三五遍。
于是在这样的“坚守”和“双重”下,我们看到了今天这样一堂几乎是师生本色出演的作文精品课。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从初一到初三,“才子”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地传授评改方法和要领,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评改作文。采用师批生改、师生共改、结对互改、独立自改、即写即改、一文多改、旧作新改等方法,使学生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养成评改作文的习惯。可喜的是,今天学生在作文鉴评、修改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今天课上鉴评的作文《成长的守望者》是一篇考场佳作。据了解,有小作者此前习作《守望》的影子,但临考恰如其分地应变可见其语文能力的不凡。
“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以个人化的细琐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所谓“宏大叙事”;善用白描手法,在不具体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的情况下,用人物自身的行动、语言、感受让读者体味。平淡、含蓄而又节制的叙述,让真与美回归日常生活。”这是师生给出的评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才子”给学生写作的引领不是好“大”喜“功”式。表现人物品质风范,很好地把握一个度,力求表现一个可敬的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的个性风骨,而不是神化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行文模式也很好地把握住一个度,不求所谓考场作文的最佳结构“七段模式”“排比段模式”等,语言也如话家常。这种去除刻意雕琢化的做法,反而使文章成为一股清流,更加质朴自然。
那么在节制有度的情况下,文章的魅力支撑在哪里呢?我认为全在于抓住人物特征,在简洁叙事中深现的语言功底和白描功底,对此《成长的守望者》可见一斑。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今天学生课上呈现的佳作和精鉴水平也非一日之功。
课程观摩结束了,师生课前齐声背诵的《文心雕龙》仍琅琅作响,希望能有更多人坚守传统语文的精髓,希望“才子”与他的弟子们在共同坚守“做人”与“作文”原则下,努力成长。
阅读教学要追求唯美
——听白天老师《猫》一课有感
田志伟
《猫》一文创作于1925年,通过叙述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作者郑振铎先生当时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关注并同情“弱小者”——社会底层人民。今天听白天老师教学《猫》一课,对郑振铎先生的悲悯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白老师以“读作品•读作者•读自己”为构架,让学生讲述猫的故事,解读猫的心情,理解猫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认识当时的社会,关注弱小的生命。整堂课设计严谨,层层推进,
浅入深出,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探幽揽胜,不但走进了猫的世界,走进了猫的心灵,更走进了作者悲悯的情怀,懂得了关照自己的生活,关爱弱小的生命。
白老师的课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课应该这样讲:
一、教学如作文,结构要唯美。
1、照应之美
上课伊始,白老师便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题目改为《我家的三只猫》,是不是更合适呢?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以后总结出:这不单是写猫的故事,也是在写人的故事。前两只猫只是我私有的“东西”,而第三只猫不再是“东西”,而是和人一样的“生命”。《猫》这篇文章已经不是简单叙写家庭的三只猫的故事了,而由“猫”上升为对生命、对人性的关照,激起人完善道德的力量。《猫》比《我家的三只猫》内涵深刻得多。
2、层进之美
本课教学构架由“读作品”开始,条分缕析理解文本,再由文到人“读作者”,认识作品的时代意义,最后过渡到作品的广义性、教育性,让学生“读自己”,在课文学习中人性得以升华,品格得以成长。
3、详略之美
阅读教学必须立足文本,以理解为核心。白天老师的课紧紧抓住课文,引导学生从一词一句去理解每一只猫,理解每一个人物,理解作者由猫性到人性,进而关注弱小的良苦用心,浓墨重彩,甚至细微到一个副词的使用,让学生在纯粹的语文学习中感悟汉语言的魅力。而读作者和读自己则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4、涵咏之美
语文教学必然要咬文嚼字,对语言的赏析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白老师的教学侧重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把控,朗读品味出猫、人各自的特点、心情,感悟出猫性和人性。这样的课,坚持上下去,学生自然养成了涵咏的习惯,通过具体词句探索文本的意识。
二、教学如为人,投入成纯美
一堂好课,一堂发人深省的课,一堂让人心灵颤动柔软的课,呈现出白天老师性格的温婉平和。
教学中白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表现了她对三只小猫的怜爱,对弱小者的柔情,带着这样的情感,教学中全程投入,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文本中作者的那份良知。
后来我们知道白老师自己也是一位爱护动物的人,她小时候家里养狗,对猫狗等动物别具感情,即便因为各种原因不再养狗,也不改对小动物的喜爱。
都说作文如做人,教学不也如此吗?好的阅读教学更见教师的人格、人性!
三、阅读与作文,两全才完美
阅读教学的成果从哪里体现?最好的莫过于作文。
课堂教学的末尾,白老师让学生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本文的认识,学生们书写出“不能以猫取人”“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关爱”“人是要完善自我的,学会杜绝偏见”……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更有了自己的认识——这不就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生成吗?
作文要怎样提高?最好的莫过于取之于阅读。
尤其是在由于考试高压学生生活匮乏的情况下,阅读教学就为作文提高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课堂上白老师引领学生不断体会语言,使得学生在赏析中学习语言运用的妙处,学习了作者的布局谋篇,积累沉淀了思想,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通过阅读,作文之花有了成长的沃土。
郑振铎先生通过《猫》让读者心生悲悯,白天老师通过教学《猫》让我们感受到阅读教学的魅力。一堂课,一朵浪花,白老师追求唯美的教学精神让我们激励自己且教且用心。
韩艳平老师:
评白天老师的课《猫》
白天老师讲授郑振铎的《猫》这课,总结起来有以下特色:
第一, 白老师能够注意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在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厘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既使学生重温了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学习语文,复述课文无疑是一个制胜法宝,白老师的这一做法长此以往定会使学生深深受益。
第二, 白老师的课设计巧妙,贴近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她请同学以小猫的口吻,加入自己的情感,依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猫的经历。以第三只小猫自居,向高居在上的主人提出质疑与责备。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尝试,互相补充,围绕小猫的身世、特点和结局,讲述小猫的遭遇。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第一只小猫还是第二只小猫,对于它们的亡失,无论“我”感到酸辛还是愤慨,都只是因为被人夺走所爱,而非为小猫的命运担忧。猫之于人,只是玩物。
第三, 尤为难得的是,在讲述小猫经历的过程中,白老师能特别注意对小猫细节描写的赏析,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亮点。潘丽老师认为白天老师处理得非常好,这一课是成功的关于素养落地的实践探索,是关于素养落地的成功示范。白老师抓住词语进行品析,比如“再向别处要一只”,白老师抓住“再”品析“我”的心理和情感……如此斟词酌句,引导学生学习将文字和句段进行剖析品味,去理解语文的文字美,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同时体会语文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是精彩的,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语文课。
第四, “文以载道”,学习了这一课,相信作者的自省与自责会触动同学们的心灵,面对弱小,孩子们会展露他们的良善与慈悲。
总之,这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平实、真实的好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评才景辉老师的课
在刘勰“……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的诵读声中,才景辉老师开始了他今天的作文讲评课——《剖情理以达意,析文辞以致美》。从对学生月考习作《成长的守望者》入手,请学生全面评析习作的语言、构思、选材、立意、文风……才老师通过此课教给学生: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师”是共性的,但“人”是个体的,人的个性不同,所以师也应该不一样。文章的内容、情感都取决于你的写作对象。定位了“人”,“情”是真实存在的,打动自己,才打动别人。哪些事情足以表情?选定了事例,再想:什么样的为文风格是合适的?……
总之,今天展示的两堂语文课,既让我们看到了吉大附中老师求深求实、求新求细的踏实严谨教风,广博深厚的学养,也向社会展示了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