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岁月变迁、开启求索之路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综合实践课
春风送暖,鸟语花香,在这缤纷的4月,我们迎来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综合实践课活动。2019年4月1日和2日的下午,吉大附中组织了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去参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地质宫)的活动,学生们都非常兴奋,早早就在门口排好队,准备出发了。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以藏品丰富、精品荟萃、特色鲜明享誉中外,是我国乃至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之一。
1998年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多年来,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用宝贵、丰富的化石为长春的青少年建起了一座既神秘又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生命、生态、环境的重视。
生物学与地理学是两门自然科学,讲求联系事实、辩证思维。吉大附中生物组、地理组的老师们为加强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科学视角,特与吉林大学地质宫博物馆加以联系,促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物、地理综合实践课——参观地质宫博物馆,以事实作为依据,带来一场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综合实践课。
博物馆分科普厅和恐龙厅。科普厅设有奇石展区、宝玉石展区、古生物展区及科普知识展区。恐龙厅展有多具巨型恐龙骨架化石及珍贵的恐龙蛋、恐龙脚印化石等。这次的博物馆之旅有专业的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解,学生们感到很幸福。
我们第一站来到的是地球奥秘厅。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多姿多彩的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生的元素或化合物,它们缤纷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以及迥异的特性常令人叹为观止。迄今为止,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达3000余种。”这里红色的木地板,朴素的陈列柜,每一件藏品都很珍贵,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学生们很认真的听讲,并用笔记下来。
地球的质量近60万亿吨。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铁、氧、硅、镁,等92种,它们在地下和地表不断迁移和组合,形成各种矿物,同时,由矿物的集合而形成各种岩石。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按形成的原因,可将它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并称岩石“三兄弟”。在地球表面,沉积岩分布最广,但在地壳中,岩浆岩和变质岩所占体积最大。
我们还了解到了板块运动的知识。地壳和地幔最上部构成相对刚性的岩石圈,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割成若干块体——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之间一直处在相互插入、摩擦和掩压的运动过程中,由此激发了地震与火山,控制着矿产形成和海陆分布,影响到生命进程。
我们还看到了陨石。陨石是陨星穿过大气层、没有完全烧尽降落到地面的残余体。按陨石的矿物成分可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及玻璃陨石,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吉林陨石雨。1976年3月8日,一个巨大的陨星在吉林北郊上空爆炸,形成了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陨石雨。该陨石雨覆盖面积达500平方千米,大小陨石约200多块,其中最大一块陨石重达1770公斤。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厅。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生物界开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而最为直观的证据就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和遗物。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八年级下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均能在地质宫博物馆中找到科学的依据以及确切的答案,生物组的老师们也希望能借此机会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们的生物学思维。
首先进行参观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过程。在了解了地球原始大气和环境之后,学生们对生命的诞生产生了极强的兴趣。讲解员为大家仔细的讲解了生物学界广为认同生命起源假说——著名的米勒实验。即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
紧接着讲解员带领学生们参观讲解了寒武纪的生物类群和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从此地球上的生物类群开始急剧增多。在这段时期,生物化石开始变得常见起来,如具甲壳的三叶虫,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出现过,还有巨大的猎食者奇虾,进化出巨大的钳子,能轻易敲碎当时的带甲壳生物,成为海洋霸主。
到了奥陶纪,所有生物仍然只生存在海洋里。这一时期的海洋霸主则是直角石——巨大的软体猎食者,其体长能达到10米。学生们参观了直角石的化石,感叹生命的不可思议。
生命在志留纪得到稳步发展,并很快取代了在奥陶纪大灭绝中受到重创的房角石海洋霸主的地位。直到晚志留纪,在一些蕨类与真菌的掩护下,一些多足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才开始首次登上陆地,为生命的登陆拉开帷幕。
泥盆纪期间,陆地海洋得到空前的发展。陆地上的动物仍以节肢动物为主,例如蜘蛛类、多足类。并且鱼类的种类数目大量增多。同学们对馆内出示的海百合化石以及早期海栖类生物鱼龙化石赞叹不已。
石炭纪仍处于温室气候下,这一时期,低洼区域已经被茂密的森林和沼泽所占据,主要的种类是蕨类植物、木贼类以及巨大怪异的石松科树木,其中一些种类能达到50米。
这就是生命的进化历程。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化石模型展区,由于他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这一部分的知识,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展示出了浓重的兴趣。
对人类颅骨的变化以及脑容积的变化原因加深了印象,也参观了早期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感受人类智慧的伟大。
转而我们来到了奇石、宝石厅。丰富多彩的天然宝玉石原料及加工制成的半成品。宝石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宝石展有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猫眼石、变石)。中-低档宝石展有坦桑石(蓝色黝帘石)、欧泊、海蓝宝石、水晶、日光石等。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了最为期待的恐龙化石馆。恐龙是中生代最活跃、最繁盛的一类爬行动物。自三叠纪中期出现以后一直生存到白垩纪末期灭绝,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1亿7千万年。根据恐龙腰带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恐龙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恐龙包括蜥脚形类和兽脚类。
鸟臀目恐龙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我们还了解到了长春地区所挖掘出的特殊的恐龙——长春龙。同学们也了解到恐龙的体型、生活形态等可以通过发现的化石而进行复原和推断,但恐龙的皮肤的颜色,无法找到化石的依据,所以只能根据对现有动物的认识来推测。根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大型恐龙可能会有斑纹或斑点作为保护色,颜色也会更鲜艳一些。交配期间,雄性恐龙的头部与皮肤的部分区域可能会像现代鸟类一样显现出艳丽的色彩,这样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恐龙的灭绝了。小行星(彗星)撞击说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彗星)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与地球发生相撞,爆炸造成的强大冲击波横扫地球,接着又是高温和大火,然后厚厚的尘埃和蒸汽笼罩了地球,气温急剧下降,酸雨淋漓,大批的植物枯死,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学生们在整个的听讲解过程中都十分认真,纷纷动笔写下了精彩的一幕。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写下了观后感,期待还有下一次的参观机会。
带着灵性和神秘,跨越上亿年甚至更久的历史,目睹风云变幻,用躯体与沉淀给未来留下思考。这些时间的证据,装点着世界,迷恋着未来。因为它们,人类探索之路才更有意义。
供图供稿:地理组 生物组